歡迎您的參與
您已提交成功!
中日雙方攜手共建綠色可持續發展模式
——21世紀中國首都圈環境綠化交流中心竣工
(2008年5月31日,北京)2008年5月31日,在世界環境日即將到來之際,中國科學院中日科技與經濟交流協會、河北省林業局、日本地球綠化中心、豐田汽車公司(以下簡稱豐田)共同建立的“21世紀中國首都圈環境保護示范基地”項目(以下簡稱環保基地項目)又結出了新的碩果——位于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的“21世紀中國首都圈環境綠化交流中心”(以下簡稱交流中心)順利竣工,并于當日舉行了落成典禮。中日合作方的代表以及遠道而來的日本豐田鈴木武專務董事,中井昌幸常務董事等高層領導及豐田在華各相關公司志愿者共近兩百人在典禮后又參加了義務植樹活動,這是自2001年該項目啟動以來連續七年進行義務植樹活動,迄今為止,共有超過400人次的豐田志愿者參加了此活動。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向不久前遭受汶川大地震影響的地區和人民表示深切慰問,中日雙方將此次活動中共同種下的數百棵油松命名為“汶川林”,并希望“汶川林”可以伴隨汶川等受災地區的重建而茁壯成長。
此次竣工的交流中心目的在于通過人才培養、環境教育和環保知識的宣傳,鞏固前兩期植樹綠化的成果。作為環保基地項目第三期合作階段的重點內容,交流中心占地約1000平方米,今后將以河北省豐寧縣林業局為主體進行運營,一方面將通過成果展示、座談研討會、環境調查等方式,協助有關單位和部門推廣農業和環保技術、培育農業科技人員和環保技術人員;另一方面,它還將成為中日雙方十年合作成果的展示窗口以及向青少年宣傳環保和科普知識的教育基地。
項目所在地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地處北京市北部,距離北京直線距離僅有180公里,是距離北京最近的一條風沙通道,民間有“落入北京10粒沙子中的2粒都是來自豐寧” 的說法。面對日益嚴重的沙化情況,2000年5月前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同志親自來豐寧視察,作出了“治沙止漠刻不容緩,生態屏障勢在必建”的指示。2001年,中日雙方共建環保基地項目開始啟動。
-豐寧舊貌-
該項目由豐田與中國科學院中日科技與經濟交流協會、河北省林業局、日本地球綠化中心共同合作實施,其獨特之處在于通過科學研究進行大面積植樹造林的同時,還幫助項目區內居民實現經濟自主,從而探索出一條兼顧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效益的“環境綠化模式”,并為面臨同樣問題的地區提供了參考。
目前為止,豐田累計投資3300萬元人民幣,不僅在十年時間內完成3000公頃的植樹造林,項目區植被覆蓋率由治理前的22%提高到55%,此外還栽培草藥、果樹25公頃,發展奶牛養殖戶36戶,圈養奶牛80頭,改善農業生產結構、促進農民經濟自立,使項目區農民人均年收入比治理前增加了一倍,給項目區帶來了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該項目不僅成為河北省張承地區防沙治沙的成功范例,也為首都圈防沙治沙工程的持續發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受到了北京有關政府以及河北省人民政府的高度關注和積極評價,海內外多家媒體多年來進行了連續報道,也正是基于在環保和社會責任方面的突出貢獻,豐田多次獲得“中國綠色公司”、“年度中國公益獎”、“最佳企業公民”等稱號。
-項目成果-
在“與中國社會共同發展”理念的指引下,豐田一直不斷地為肩負起作為一名優秀中國企業公民的社會責任而努力。該項目的實施,體現了在前不久北京國際車展上渡邊捷昭社長提出的“三個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社會的公益活動”的基本理念,符合現在中國構建可持續發展和諧社會的方向。今后,公司也將繼續響應政府相關政策和號召,以“環境保護”、“交通安全”和“人才培養”為中心,積極開展符合中國社會需求的各項公益活動,爭取為實現中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參考資料>
“21世紀中國首都圈環境保護示范基地”項目第一期于2001年4月至2004年3月實施,以造林種草等植被的恢復為重點,共投資約1100萬元人民幣。使得綠化面積達1500公頃,其中封山育林359公頃,種植牧草12公頃,在重度沙化區建成生物沙障33.5萬延長米,固定流動沙丘20多處,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初步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2003年9月,第一期項目成果通過了由中科院蔣有緒院士主持的專家評估。中日雙方對取得的成果表示滿意,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路甬祥院士為該項目題寫了“中日友好林”的紀念碑文,為二期項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期項目于2004年4月至2007年3月實施,在繼續植樹造林的同時,加強科學研究,采取擴大栽培草藥、果樹和發展家畜養殖等有利于當地農民經濟自立的舉措。項目期間共投資約1100萬元人民幣,種植防沙林、經濟林、牧草等1000公頃,同時中日雙方的專家進行了大量的生態效益監測與生態環境評價(包括氣象監測、植被調查、地下水位和土壤監測),建立了一系列沙地治理技術。另外,通過不同技術的示范與推廣,使當地沙化土地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在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通過種植適合當地條件的經濟林種、果樹和中草藥以及發展奶牛養殖業等促進當地產業結構調整,探索了可持續發展的經濟自立模式,實現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的和諧發展。
第三期項目于2007年4月至2011年3月實施,除建設用于人才培養和環保宣傳的“21世紀中國首都圈環境綠化交流中心”外,在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基礎上,還將繼續通過科學技術進行植樹造林500公頃,以鞏固目前所取得的綠化成果。同時,繼續通過鞏固扶植奶牛養殖戶工程,發展優質奶牛,增加農民收入。中國科學院的有關研究所也將派遣專家制定項目的整體設計,加大對項目的技術指導和推廣力度,培育區域主導產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